边缘计算—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一、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
从技术层面看:泛在电力物联网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属于工业互联网的范畴,是数字革命在能源电力领域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技术核心。
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于区块链,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但边缘计算,究竟是个啥东西?恐怕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听说。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大幕已经拉开,计讯小编为大家扒一扒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并非是一个新鲜词。事实上,作为一种运算架构,边缘计算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诞生是为了解决万物互联背景下集中式运算架构中带宽和延迟两大瓶颈问题。
5G、物联网的商用在即,让这项技术像几年前的云计算一样,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为大众所熟知。
简单理解边缘计算,就是用网络边缘对数据进行分类,将部分数据放在终端处理,减少延迟,从而实现实时和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是对云计算的补充。
2个生动例子形象解释:
1、假如个人电脑是自家的厨房,属于本地计算本地存储;云计算就像中央厨房,饭菜都远程做好了配送到你家里。
但是远程中央厨房的典型问题是:送餐路途上总会发生塞车、刮风下雨等意外情况,很有可能,你没吃早餐空着肚皮等了两小时,送餐的快递员还在路上晕方向。
为了解决这种远距离运输的不可控性,中央厨房的总食堂就在各个小区里面开设了小区食堂,负责本小区的送餐任务。
这样高效快速,下单几分钟就能送达,而且不受天气和交通状况的影响。此外,中央厨房定期向小区食堂供应原材料、半成品等,降低饭堂的管理、营运和采购成本。
这些介于个人家庭(本地)与中央厨房(云)之间的服务层,就是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2、再来看看动物界的最有魔性的动物——章鱼。它就属于就是用“边缘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代表。
作为无脊椎动物中智商最高的一种动物,章鱼拥有巨量的神经元,但有60%分布在章鱼的八条腿(腕足)上,脑部却仅有40%。
也就是说:章鱼用腿解决问题的思路,很像边缘计算的概念。
所谓“边缘计算”,是将数据资料的处理、应用程序的运行甚至一些功能服务的实现,由网络中心下放到网络边缘的节点上。再简单点,“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归纳为:就近解决问题,以满足应用的实时性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需求。
二、边缘计算在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应用展望
从目前电网的发展来看,智能电表和已联网的分布式电网设备已经完成更新换代和布局,可以视作一个个具体的“终端”(可以视作小区的食堂、章鱼的触角和VR设备的本地服务器)。
引入边缘计算技术方案后,这些散布的电力设备将作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重要端口,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互联互通、人机交互,全面感知状态、高效处理信息,形成数字化管理的强大生产动能,挖掘出大数据价值。
当然,边缘计算并不一定仅局限于电表、配电设备。万物互联的未来,将令每一个物联网内的终端都具备边缘计算的可能,进而构架出云计算+边缘计算的宏伟数字化图景。
-
5G加密工业网关|TR323-A2计讯物联5G加密工业网关 TR323-A2,具备加密、认证和数据防篡改能力,支持国密软硬件加密,支持SM1、SM2、SM3、SM4算法,支持IPsec VPN加密,支持APN VPDN数据安全
-
雷达水位计计讯物联雷达水位计采用先进雷达波测距技术,非接触式精准监测水位变化,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城市管网、工业水池等多场景。无需接触介质,抗干扰能力强,在恶劣环境下仍能稳定工
-
电磁流量计计讯物联电磁流量计,支持累积流量、瞬时流量、流速、流量百分比等高精度测量,低功耗长寿命,一体式以及分体式多场景高效安装,主要应用于环保、水利、农业、供热领域等。
-
气泡水位计计讯物联气泡水位计,高精度、高可靠、高智能、免气瓶、免测井、免维护、抗振动、长寿命。适用于流动水体、大中小河流、水库、或者水体污染严重和腐蚀性强的工业废水等不便建测井或
-
地埋式积水仪水位监测站计讯物联地埋式积水仪水位监测站实时监测:水位值、水浸状态、剩余电量;自动预警:当水位超过预设阈值时立即发出警报;远程传输:支持NB-IoT、4G等无线传输方式;高度集成
-
水位监测站(电子水尺)计讯物联一体化自动水位监测站系统组成,RS485型电子水尺、电控箱(内含遥测终端)、LED双色显示屏、RS485型声光语音报警模块、以及其他扩展需求,实时精准采集,数据无偏差
-
城市积水监测预警解决方案计讯物联城市积水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全时段实时监测: 7x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告别人工巡查盲区。AI驱动的精准预测: 结合气象与水文模型,从“实时告警”升级为“趋势预测”,
-
供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智慧水务城市水循环智能管理计讯物联供排水管网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布设高精度传感器、水利遥测终端机RTU和各种智能终端,依托感知、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边协同等技术,实现了供水排水管网的全天候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