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城市将如何实现?
绿色智慧城市是一个极好的想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总是遭遇重重困难。中国的绿色城市就遇到这样的窘境。有专家指出,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还不成熟”。去年,在一次生态城市会议上,一位政府官员就已历时三年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表示:“没啥亮点,真没啥亮点。”而中外媒体也常将“鬼城”和“生态城”相提并论。
导致这方面的原因颇多。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已今非昔比,高举生态城市开发的大旗,却能获取不少补贴。但是,创建真正的绿色城市,需要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更周密的规划,而开发商显然不愿这么做。还有人认为,在生态城市中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本末倒置,而在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其他方面,如教育、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服务等,却都不够重视。也有人说,城市需要时间完善成熟,批评者都是期望过高,过分急于求成了。
挑战是有的。但是就绿色城市而言,中国不容有失。如果届时中国的城市仍受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宜居性问题困扰,那么中国的经济势必停滞不前。
在创建绿色城市的路途上,中国不能甩手不干。那么,中国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区别好城市和坏城市的关键基准又有哪些?中国又能从哪些成功范例中汲取灵感?
相关人士认为,绿色和智慧的融合非常必要。智能技术的战略运用,解决了许多在建设绿色城市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要想在中国成功实现绿色城市,那么地方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均应在关键要素上达成共识,并在实施所需的融资、规范及技术工具方面取得一致。
在提出城市形态、交通及能源等方面对绿色城市最为关键的12个元素。这些元素需要在各地的案例中被验证过的、成熟的最佳实践。对我们而言,这12点元素是“根本的、必要的”。每个概念对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及环境卫生均有极深的指向。比如,公交导向的发展(TOD)对预防交通堵塞、提升城市流动性等均是至关重要的。
在此也鼓励城市创建开放的数据平台,以便公司和大众参与其间,协助发现并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用案例说明,这样做的重要性,即为何不直接把智慧技术拿来,而是为应对具体挑战而采用这些技术,并使用数据管理,寻求持续发展。
节能建筑统筹低碳城市新发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城市建筑的尺度体现在哪里?
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商业要发达,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人所关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两层。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层,应该用行道树遮挡一下,这样城市才有魅力。当然,城市魅力要看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否丰厚,以及自然景观是否优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会聚集,否则城市就是空城、死城,使用效率低,变成高碳城市。所以说高效也是低碳。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社稷民生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专家说: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专家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
专家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新
“中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
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中国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节能还需看政府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最新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专家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推荐资讯
- 八一建军节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08-01
- 计讯物联“AI电力加密边缘网关”获第八届红电创新大赛奖,加速构建“无人值守”新电网07-22
- 厦门计讯物联5G/4G物联网边缘网关,一网融万物,边缘智未来07-04
- 产品 | 5大水位计精准布控关键点位,筑牢智能防汛安全网!07-01
- 精彩聚焦 | 计讯物联AIoT创新成果亮相2025上海国际物联网展06-23
- 创新落地!计讯物联“城市智慧照明”项目获评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标杆案例06-20
- 喜讯 | 计讯物联“5G千兆网关”斩获第四届厦门5G应用大赛奖,打通百业接入壁垒!06-19
- 6.18锁定!计讯物联携“工业级通信技术产品”邀您共赴2025上海物联网展06-10
-
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计讯物联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流体流速、流量、水位、水温测量的传感器,其感应灵敏、响应快、精度高、量程宽。
-
国产化DTU | TD210-C1计讯物联国产化DTU TD210-C1,采用处理器国产化方案,主频性能翻倍,功耗减半, 全网通5G 4G,4G CAT 1,支持串口与IP数据、IO与IP数据的双向转换,RS232接口、RS485接口、可选DI、ADC、PI接口,自愈
-
电极式水质传感器计讯物联电极式水质传感器支持RS485、MODBUS RTU协议,支持连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通用控制器、无纸记录仪、触摸屏等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水质监测
-
雷达超声波流量计计讯物联雷达超声波流量计,雷达+超声波双波测量,满管、非满管模式自动切换,无盲区精准测量,低功耗与强抗干扰设计,适用于地下管网、污水管网、入河入海排口等复杂场景。
-
水利遥测终端机水文监测站应用厦门计讯物联水利遥测终端机水文在线监测,多源数据采集,连接水位计、雨量计(如翻斗式 称重式)、流量计(多普勒或雷达式)、水质传感器等,实时获取水位、雨量、流量、水温、水质等参数,
-
案例 | 计讯物联5G工业网关赋能国控环保站“监测-溯源-调控”智能升级计讯物联深度融合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对泵站、污水处理站、关键河道水文站等核心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动态监管网络
-
GNSS位移监测站厦门计讯物联科技自主研发的GNSS位移监测站,构建起全天候、智能化的监测防线,广泛适用场景:安全守护无死角。地质灾害监测:滑坡体稳定性实时监控与预警,崩塌危岩位移
-
空压机无线通信模块,让空压机运维迈入无线智能时代在工业4 0浪潮下,传统空压机正面临数字化改造的迫切需求。计讯物联的无线通信模块,支持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上云、监测、控制等功能,通过5G 4G Wi-Fi多模传输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