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G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6G的向往
当前,中国5G已经正式拉开商用大幕:5G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5G新款终端逐步面世,5G创新应用不断涌现,5G用户数稳步增长……良好的开局,增强了整个5G产业乃至移动通信产业的信心。
5G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5G的领跑者。5G的速率快、延迟短等一系列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拥有改变社会的能力。5G下载的峰值速率理论上可以达到20Gbit/s,是4G的20倍。5G凭借着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这三个典型的技术特点,可以实现超高清视频、VR/AR等创新应用,进行智慧物流、智能生态、智慧城市的管理,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操作、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能电网等领域。
5G大大增强了移动通信技术服务垂直行业的能力。5G典型的垂直行业应用包括视频识别分析、VR/AR业务、工业物联、车联网与智慧交通等。以视频识别分析为例,5G的高速传输特性,使得人脸识别、移动检测和全景监控得以实现实时化。VR/AR业务则因为5G的到来,能够将大量的计算放在云端进行,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在工业物联领域,智能制造、医疗机器人以及无人机通信都将因为5G的低时延特性而成为现实。在车联网与智慧交通领域,网联汽车、汽车辅助驾驶安全以及车路协同提高交通效率也都会成真。
目前,虽然我们是全球5G的领跑者,但是从具体来看,中国5G产业下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四大挑战:
1、关键元器件与核心芯片依然薄弱;
2、缺少典型示范应用拉动5G产业发展;
3、垂直行业应用面临跨界融合难题;
4、运营商面临5G建网成本和应用创新难题。
这四大挑战,正是中国5G产业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既需要坚定投入打破垄断,又需要跨界合作实现共赢。
4G与5G作为陆地移动通信系统所具有的局限性,是6G产生的重要驱动力。目前,移动通信服务的人口覆盖率约为70%,但受制于经济成本、技术等因素,仅覆盖了约20%的陆地面积,小于6%的地球表面积。
事实上,无论是高山、湖泊,还是森林、海洋,人迹所至之处都需要移动通信服务。而6G就是要把“地上的5G”与“天上的中高低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把通信与计算、导航、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智能化移动性管理控制,建立“空、天、地、海”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球泛在覆盖的高速宽带通信。
值得注意的是,6G时代将产生无处不在的时空大数据。时空数据获取将从空、天、地专用传感器扩展到物联网中上亿个无所不在的非专用传感器,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时空大数据,对此产生的大数据同时也需要被正确的处理,这也将会是6G网络所带来的需要发展的方向。
-
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计讯物联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是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流体流速、流量、水位、水温测量的传感器,其感应灵敏、响应快、精度高、量程宽。
-
国产化DTU | TD210-C1计讯物联国产化DTU TD210-C1,采用处理器国产化方案,主频性能翻倍,功耗减半, 全网通5G 4G,4G CAT 1,支持串口与IP数据、IO与IP数据的双向转换,RS232接口、RS485接口、可选DI、ADC、PI接口,自愈
-
电极式水质传感器计讯物联电极式水质传感器支持RS485、MODBUS RTU协议,支持连接PLC、DCS、工业控制计算机、通用控制器、无纸记录仪、触摸屏等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水质监测
-
雷达超声波流量计计讯物联雷达超声波流量计,雷达+超声波双波测量,满管、非满管模式自动切换,无盲区精准测量,低功耗与强抗干扰设计,适用于地下管网、污水管网、入河入海排口等复杂场景。
-
水利遥测终端机水文监测站应用厦门计讯物联水利遥测终端机水文在线监测,多源数据采集,连接水位计、雨量计(如翻斗式 称重式)、流量计(多普勒或雷达式)、水质传感器等,实时获取水位、雨量、流量、水温、水质等参数,
-
案例 | 计讯物联5G工业网关赋能国控环保站“监测-溯源-调控”智能升级计讯物联深度融合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对泵站、污水处理站、关键河道水文站等核心场景进行智能化改造,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动态监管网络
-
GNSS位移监测站厦门计讯物联科技自主研发的GNSS位移监测站,构建起全天候、智能化的监测防线,广泛适用场景:安全守护无死角。地质灾害监测:滑坡体稳定性实时监控与预警,崩塌危岩位移
-
空压机无线通信模块,让空压机运维迈入无线智能时代在工业4 0浪潮下,传统空压机正面临数字化改造的迫切需求。计讯物联的无线通信模块,支持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上云、监测、控制等功能,通过5G 4G Wi-Fi多模传输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