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三个特征与四大分类
物联网有别于互联网,互联网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物联网则主要是从应用出发,在传感器网络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资源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送,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应用的延伸,是综合了自动化控制、遥控遥测及信息应用技术的新一代信息系统。
本文,计讯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物联网的技术原理以及特征。
一、物联网的技术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扩展。它利用全球定位、传感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来创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巨型网络,就像一个蜘蛛网,可以连接到任意角落。
在物联网中,物体之间无须人工干预就可以随意进行“交流”。其实质就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体的自动识别及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它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存储在物体标签中的有互用性的信息,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体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过去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任意物品都可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
二、物联网的三个特征
1、全面感知
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数据采集方式众多,实现数据采集多点化、多维化、网络化。而且从感知层面来讲,不仅表现在对单一的现象或目标进行多方面的观察获得综合的感知数据,也表现在对现实世界各种物理现象的普遍感知。
2、可靠传递
通过各种承载网络,包括互联网、电信网等公共网络,还包括电网和交通网等专用网络,建立起物联网内实体间的广泛互联,具体表现在各种物体经由多种接入模式实现异构互联,错综复杂,形成“网中网”的形态,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相互传递。
3、智能处理与决策
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和数据融合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物联网中从感知到传输到决策应用的信息流,并最终为控制提供支持,也广泛体现出物联网中大量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联和互动。物体互动经过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再到物理空间的过程,形成感知、传输、决策、控制的开放式的循环。换句话说,物联网和互联网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是实现了非计算设备间的点点互联、物物互联。
三、物联网的四大分类
物联网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社区物联网(Community IOT)、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
(1)私有物联网:一般表示单一机构内部提供的服务,多数用于机构内部的内网中,少数用于机构外部。
(2)公有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物联网。
(3)社区物联网:可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提供服务,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
(4)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以上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的运营维护实体。
相关推荐:
-
雷达超声波流量计计讯物联雷达超声波流量计,雷达+超声波双波测量,满管、非满管模式自动切换,无盲区精准测量,低功耗与强抗干扰设计,适用于地下管网、污水管网、入河入海排口等复杂场景。
-
遥测终端机(防水电池版)TY511-B6TY511-B6是一款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无线传输、边缘计算、智能告警、卫星定位等功能的遥测终端机,具备IP68防护等级、电池供电、低功耗、抗腐蚀、屏幕磁控调试等特
-
地埋式积水仪计讯物联地埋式积水仪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实时监测地面积水状况的设备,具备高精度、IP68防护、电池长续航、智能上报等多功能,其基于液介式超声波传感器工作,通
-
NB-IoT远传水表计讯物联NB-IoT远传水表以普通水表为基础,集成了NB-IoT(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的智能计量设备,它利用NB-IoT物联网传输通讯功能,实现远程抄表、远程阀控、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智能化管理功能
-
智慧灌溉用水监测解决方案计讯物联智慧灌溉用水监测解决方案采用水利感知网技术实现对灌区的土壤墒情,水雨情,气象以及灌区渠道的水位、流速、流量等信息进行远测在线监测;对泵站闸门进行远程控制,对灌区重点监
-
水库洪水预报监测解决方案计讯物联水库洪水预报监测系统,通过监测设备采集数据,使用4G 5G NB-I0T 北斗等传输到监测中心,监测中心结合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水文模型,生成洪水预报方案,预测洪水的峰值流量、到
-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解决方案计讯物联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防汛应急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遥测终端机等实时采集数据无线上云,实现对水位、降雨量、流量等关键数据的监测和预警,开发与集成数据监测、汛情预
-
城市湖泊综合监测解决方案计讯物联城市湖泊水环境监管解决方案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在城市湖泊和水环境的上游汇入口、水闸、桥梁及其他重点监控区域,布设气象环境、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