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下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土壤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用户可以根据监测需要,灵活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也可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测量剖面土壤水分情况。系统还提供了额外的扩展能力,可根据监测需求增加对应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能够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被监测区的土壤变化,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监测点的土壤墒情状况。
系统组成
计讯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有效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针对土壤情况进行实时的采集与传输,帮助用户全面、科学、真实地掌握被监测区的土壤变化,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监测点的土壤墒情状况,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计讯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前端采集层、数据传输层、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
前端采集层:前端采集设备可以采集土壤湿度、PH值、地下水水位、光照强度、雨量等信息,对数据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方便后端对土壤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
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主要设备为计讯NB-IoT终端TW810,使用NB-IoT无线网络对数据前端数据进行传输,并且NB-IoT具有极低的功耗,理论上一个电池可有效使用10年。
管理中心:管理中心通过计讯管理云平台对土壤数据进行实时的展示,平台自带报警功能,根据设定的阈值,一旦出现异常数据,自动报警,报警信息通过平台、短信、APP等方式送达到负责人手中。
系统特点
1、NB-IoT具有多连接、低功耗的特点,可同时接入多个传感器,同时采集多样化土壤墒情参数,包括土壤温度、湿度、PH值、电导率等,实时将采集的信息上报数据中心。
2、计讯NB-IoT设备采用耐度低温材料,具有高EMC电磁兼容,宽压,超强的防潮、防雷、防电磁干扰能力适应各种恶劣环境。
3、数据查看模式多样化:数据可通过网页、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模式实时查看。
4、用户可为设备配置传感器报警条件,预置若干常用的土壤报警配置,若超出预设条件,系统会自动通过PC平台、手机端、短信发出报警通知,及时告知管理人员处理解决报警事件。
5、将土壤墒情监测现场采集上来土壤数据进行存储统计,根据设定的筛选条件进行梳理和展示,实现多点数据同步分析和对比,使得观察更有针对性。
系统平台
1、土壤监测系统
可以对土壤养分、土壤导电率、PH值等数据动态生成各种统计图表,方便直观查看土壤相关数据变化情况。
2、天气监测系统
可以实时获取天气数据,以及降雨量、风速、温度、光照等数据,方便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处理监控区域内一些情况。
3、远程控制系统
可以远程对前端传感器采集参数进行调整,同时可以控制数据上报条件,降低传输消耗。
4、预警系统
可根据大数据结合当前环境、土壤详情,出具预测报告,方便用户及时对监测区域进行相关的调整,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
5G加密工业网关|TR323-A2计讯物联5G加密工业网关 TR323-A2,具备加密、认证和数据防篡改能力,支持国密软硬件加密,支持SM1、SM2、SM3、SM4算法,支持IPsec VPN加密,支持APN VPDN数据安全
-
雷达水位计计讯物联雷达水位计采用先进雷达波测距技术,非接触式精准监测水位变化,适用于河流、湖泊、水库、城市管网、工业水池等多场景。无需接触介质,抗干扰能力强,在恶劣环境下仍能稳定工
-
电磁流量计计讯物联电磁流量计,支持累积流量、瞬时流量、流速、流量百分比等高精度测量,低功耗长寿命,一体式以及分体式多场景高效安装,主要应用于环保、水利、农业、供热领域等。
-
气泡水位计计讯物联气泡水位计,高精度、高可靠、高智能、免气瓶、免测井、免维护、抗振动、长寿命。适用于流动水体、大中小河流、水库、或者水体污染严重和腐蚀性强的工业废水等不便建测井或
-
水位监测站(电子水尺)计讯物联一体化自动水位监测站系统组成,RS485型电子水尺、电控箱(内含遥测终端)、LED双色显示屏、RS485型声光语音报警模块、以及其他扩展需求,实时精准采集,数据无偏差
-
城市积水监测预警解决方案计讯物联城市积水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全时段实时监测: 7x24小时不间断数据采集,告别人工巡查盲区。AI驱动的精准预测: 结合气象与水文模型,从“实时告警”升级为“趋势预测”,
-
供排水管网监测系统,智慧水务城市水循环智能管理计讯物联供排水管网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布设高精度传感器、水利遥测终端机RTU和各种智能终端,依托感知、物联网、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边协同等技术,实现了供水排水管网的全天候实时
-
微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计讯物联微型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革命性监测方案。它通过部署高精度、低成本的微型传感器,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天网”,实现对PM2 5、PM10